能力提升看人才 | 这些五湖四海的年轻人,选择扎根海口江东新区的原因是……
来源: 海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2-04-25 10:09:03
记录时代,展望未来在省第八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4月22日海南日报继续浓墨重彩地推出“踔厉奋发这五年——喜迎省第八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当日推出的“我和我的海南”栏目聚焦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汇聚海口江东新区谋变江东
说着吴侬软语的金融圈“新锐”,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招商领域的行家。陈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
扎着辫子、打着发胶的文艺范儿设计师,现在成了皮肤黝黑、头戴安全帽的项目“保姆”。王自强变的可不只是形象。
曾经衣着精致的银行女白领,如今将高跟鞋换成了运动鞋,素面朝天,总往项目工地上扎,还乐在其中。程菲换了种更热血的活法。
3人来自不同地方,同样扎根于海口江东新区。在海南自贸港这片热土上,他们将个人奋斗书写成了一个个与“变”有关的故事。
01求变
晚春之际,日色渐长,第一缕晨曦来得愈发早了。
4月13日,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4周年纪念日。早晨,金色的阳光洒满绵延十余公里的江东大道。
俯瞰建设中的海口江东新区。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这条年轻的大道,将繁华的海口城区和曾经荒芜的江东新区连接起来。
驱车沿着大道前进,一路上有挺拔的椰子树、明艳的三角梅夹道相迎。但陈斌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便匆匆去往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推开了自己办公室的门。这天,滨海生态总部聚集中心(CBD)项目进入关键时期,计划落地的企业对海南自贸港政策实施细则还有疑问,他得面对面一一解答。
日头升了起来,该巡项目了。王自强抄起办公室的安全帽,就往海南银行总部大楼的项目工地上奔。
这座由钢材搭建的大楼,建设速度日新月异。绿色、低碳,不仅是该项目的建设原则,也契合江东新区的发展理念。如今,项目建设正处于关键节点,王自强得去看看工地的材料够不够用。
与此同时,程菲打开了案头的报表。表格里,罗列着一条待建规划路的各项资金预算明细。
钱怎么花?花得到不到点子上?程菲看着表格陷入沉思。
陈斌是江东新区管理局招商引资二部副部长。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华为集团海外市场部和上海金融圈打拼过。
王自强曾是位结构设计师。他颇具个性的设计,很受客户欢迎。现在,他是江东新区管理局项目推进部的项目专员。
程菲是南开大学财务专业博士,在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财务管理部工作过4年,现在是江东新区管理局财务发展部副部长。
2018年6月3日,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口江东新区成立。自此,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里重合——跳出了原来的舒适区,甚至放弃了高薪工作,他们怀着对美好新海南的憧憬,投身于这片发展中的热土。
“我愿意到这里来,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无限可能,我要看看我在这里会变成什么样,我能把这里变成什么样!”陈斌踌躇满志地说。
他们识变求变,他们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02应变
“没有过渡期,上午刚放下行李,下午就接到通知要上岗去服务企业。”时至今日,陈斌依旧记得第一天到江东新区管理局报到的情景:来不及喘一口气,就要立刻转变角色,从擅长的金融领域切换到陌生的招商领域开展工作。
“隔行如隔山,这话不假。”陈斌坦然面对自己最初的“门外汉”时光,“企业问我,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减税?由于对政策还不太熟,我一下子没答上来,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新的工作,远没那么简单。“入驻园区,企业顾虑多多,有啥保障?得啥优惠?发展前景怎么样?”将心比心,陈斌知道,不“啃”透招商政策,就没法给企业答疑解忧。摞起厚厚的政策读本,他埋头就学。
“学”字始终贯穿在陈斌的应变路上。新出了政策,最先学的是他;园区计划引入新的产业链,最先介入的也是他。
陈斌在为客商讲解江东新区的招商政策。(受访者供图)
渐渐地,陈斌总结出了招商工作的诀窍,“招商就像找对象,绝对不是找上门硬拉人家来,而是要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
刚完工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是王自强负责协调跟进的项目。项目技术负责人许曾峰记得,开工初期,项目外围的规划路也在施工,“我们运送建筑材料,就必须经过施工路段,这样一来就会耽误对方施工”。
双方都不想影响自己的工程进度。两边需求一旦处理不好,不但无法兼顾工程进度,还有可能让矛盾升级。
在江东新区一项目工地,王自强(左二)和施工方一起商量工作事宜。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接到为企业调解的任务后,王自强赶往现场,很快就厘清了思路。
“大家别争了!”两家争得正激烈时,王自强把两家代表叫在了一起。
项目办公室里,一缕茶香飘起,沁神醒脑。端起滚烫的茶杯,吹一吹茶水,两家代表冷静了下来。
王自强知道,只要还愿意坐在一块,就没有谈不下去的事。
趁着喝茶的工夫,王自强当起了判官:“你退一步,我让一步,错峰施工,不就又能减少矛盾,还能推进进度吗?”
“可不是吗,大家就希望有这么个人出来说理。”许曾峰说,道理大家都懂,但就差有个中间人出来协调。
“有问题,向小王反映!”如今,项目施工方对王自强很是信赖。
王自强也乐在其中。服务项目,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情况,为了快速处理,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白天协调问题、晚上梳理堵点……为了节约时间,他甚至剪掉了潇洒的长发。长期在工地,王自强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朋友们笑称他这个文艺青年变成了“保姆”。
程菲到江东新区后,参与的第一个任务是为海口文明东越江通道申请征地拆迁补偿资金。
文明东越江通道不仅是海南第一条过江城市道路隧道,也是海南启动江东新区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这个项目涉及哪些资金?青苗赔偿标准是多少?刚接手项目还不了解情况时,问号不断冒出来,让“学霸”程菲也犯了难,但她很快迎难而上。
“征地拆迁的补偿,既要保障项目建设,也要为老百姓做长远考虑。”为了及时了解项目的第一手信息,程菲多次到相关部门请教。
“哪怕是一棵青苗的补偿款,她都要详细落实。有时候遇到了问题,到晚上12点她还会打电话来请教。”程菲的较真让海口市美兰区土地征收服务中心主任黄土桃印象深刻,“我们缺的就是这样较真的人”。
坐在办公室里,不如脚上沾满泥。程菲发现,必须得走到项目现场去,才能做出更接地气的决策,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实实在在。
她也曾是个打扮精致的姑娘,可比起爱美,她更爱工作。现在的程菲,留着方便打理的短发,穿着方便走路的运动鞋,不施粉黛,甚至连口红都不涂。
她省下来打扮自己的时间,都留给了工作。办公桌上那摞厚厚的报表中,有她标记好的问题,和问题解决后的一个个对勾。
于三人而言,他们在充满挑战的工作中一次次改变自我、调整节奏,随着生机勃勃的江东新区,一同向前奔跑。
这应变,也是成长。
03不变
来到江东新区管理局,你会发现,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忙碌奔走着。他们说话声音不大,怕吵到同样在谈项目的其他人;有时他们说话声音又很大,谈到投入时,哪里还顾得上许多?
新金融、临空经济、消费精品、数字智慧、“4+X”产业……与江东新区关联的这些关键词,就像一个个陈斌、王自强、程菲一样,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陈斌还是很忙。协调会,一个连着一个开,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谈……
他觉得,自己更像一名产业孵化者——从企业落地前的政策引导,到制定产业扶持方案,再到产业链结构的培育——他笑言,自己不是在孵化企业,就是在去孵化企业的路上。
王自强的节奏还是很快。勤跑工地、勤学习,他很快成长为项目的“五星保姆”,不但能帮企业解决问题,甚至还能想在企业前头,提早筹谋。
程菲还是很较真。她探索出了一套“项目+财务”的工作模式。曾经报表上那些难住她的项目名词和价格,如今她只需扫一眼就能发现问题。同事们称她是工作方法的“拓荒人”。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99亿元,同比增长24.6%,这是江东新区2022年第一季度交出的成绩单。这里面,有陈斌们的智慧和汗水。
从工作的改变,到身份的蜕变,再到生活节奏的转变,“善变”的他们,在建设一线练就了各自的硬本领。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投身改革前沿与建设一线,面对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挑战,陈斌、王自强、程菲等人正以不变的干劲,书写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