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浪”翻飞红树间——江东新区这个生态修复项目候鸟数量较往年增加2至3倍
来源: 海南日报 时间:2023-11-10 08:35:43
11月8日上午,海口云朗风清,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日子。对于从北方远道而来的候鸟来说,亦是如此。
11月8日上午,提前到海南越冬的候鸟在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区翩翩起舞。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摄
在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刚种上的红树苗发出嫩芽,体型不一、样貌有别的候鸟在树苗间,或踱步,或觅食,或闭目养神。
岸边近一米高的树林里,突然传出一连串如急雨浇打芭蕉叶般的“啪啪”声。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正藏在里面。他右手举着望远镜,左手掐着秒表,正在对这片区域的候鸟点数,“啪啪”的声音就来自这里。
这是候鸟监测工作的一部分。
“如果某些区域的鸟类数量突然骤增或者锐减,说明该生境肯定发生了变化。”
每年9月开始,冯尔辉的工作重心就转到了候鸟上,他需要经常去候鸟的栖息地观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候鸟的种类、行为、生境是否有干扰等。
今年“候鸟季”以来,冯尔辉监测到一个大变化: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区的候鸟数量比往年多了2倍至3倍。从种类来看,主要是雁鸭类和鸻鹬类显著增加。
“这和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的退塘还湿工作有关。”
“注意,是还湿。”
收起秒表,冯尔辉强调。
他解释道,鹭类和鸻鹬类等水鸟以小鱼小虾等底栖动物为食,在滩涂湿地才有底栖动物;鹭科动物多为“大个子”,拥有“大长腿”,能在较深的水域中觅食,而个头小、小短腿的秧鸡类和鸻鹬类等水鸟,只能在滩涂上觅食,且较少出现在红树上。
这也就意味着,退塘,不单要还林,更得还湿,方能更有利于物种的丰富性。冯尔辉在手机地图上框出一个范围:
“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退塘2680亩,造林1600亩,剩下的1080亩则用来进行鸟类和水生动物生境改善。”
话音刚落,水面突然翻腾起一片“灰浪”,冯尔辉的拇指也立即在秒表上飞快起落。不过短短几秒钟,“灰浪”已经渐次重新落在水面上,冯尔辉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蒙古沙鸻,53只。”
“我有秘诀的。”
冯尔辉笑着念出一套识鸟口诀:
“小个子、黑嘴巴,小白鹭;小个子、黄嘴巴,牛背鹭;大个子、黄嘴巴,大白鹭;大个子、黄嘴巴、短脖子,中白鹭……”
不久,这片修复区的候鸟被悉数点完,70亩的地块上约有500只候鸟,包括黑翅长脚鹬、青脚鹬、大白鹭、黑尾塍鹬、白眉鸭等。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路上,拥有河流、虾塘、红树林和滩涂等多种不同的鸟类生存环境。随着2013年以来海口大力开展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和红树林造林工作,候鸟渐渐由“稀客”变“常客”,数量、种类不断刷新纪录,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脸琵鹭近年来也频频现身。
收起监测工具,冯尔辉准备前往下一个候鸟栖息地。
“希望去年监测到的候鸟今年能如期赴约,甚至比往年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