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东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 海口日报 时间:2024-05-23 08:06:47
在海口江东新区北港岛赶海、东寨港探索红树林、迈雅河湿地观鸟……在城市中亲近自然,如此诗意生活逐渐成为现实。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近年来,海口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全社会保护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记录持续刷新,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不断拓宽,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全民保护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之城
生物多样性离不开全民保护。如今在海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已成为社会共识。
4月27日上午,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北港岛东侧赶海地,岸边站着一群手持望远镜观鸟的人。此次对北港岛的鸟类调查,由海口畓榃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任容霞带领当地村民进行。原本捕鱼、干农活的手开始拿起望远镜、笔记本,大家有点紧张、兴奋。
现身北港岛的灰背椋鸟。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老师,这里有7只白鹭。”
“村里来游客,我可以当向导。”
村民陈秋玉手握望远镜,激动地小声汇报。因之前参加过几次鸟类调查,她已能叫出很多鸟的名字。
正在北港岛栖息的水鸡。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北港岛紧邻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生态宝库,2023年,当地村民在村“两委”的组织下,组成北港岛青年志愿服务队,持续参与北港岛潮间带生物监测、常态化鸟类监测、海草监测、净滩和自然观察等活动。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须浮鸥正在觅食。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村民与当地生态的距离最近,他们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能更好地保护北港岛的生态。”
任容霞说。
2018年以来,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与学校、研学机构合作,创建湿地学校,协助学校结合实际,将湿地知识与生物、地理课程等相结合,开发本校特色湿地课程,通过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湿地自然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湿地保护氛围。截至目前,海口已创建12所湿地学校。
生态向好 新朋友现身老朋友增多
今年5月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刷新保护区鸟类品种数量,达230种,系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彩鹮,也是海口首次。
“2009年,我刚来东寨港的时候,保护区鸟类种类有190多种,现在已达230种。”
5月21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说道,保护区不仅鸟类增多了,鱼类记录也从当时的120多种增加到177种。此外,在2021年海草资源调查中,发现一个海草新品种——小喜盐草;而在东寨港保护区种质资源圃发现的白边侧足海天牛,则系中国大陆首次正式记录。
新物种频频现身,是海口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见证。“老朋友”繁衍壮大,同样让人惊喜。年初,在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三江湾湿地,鸟类摄影爱好者陈开魁拍摄到10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
“2022年,我在这里拍到4只水雉。2023年底,数量增加到了10只。”
陈开魁介绍,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泊、池塘等湿地中。
飞舞的水雉在三江湾湿地上空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陈开魁 供图
10只水雉生活的湿地位于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区域。2023年2月,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开工,建设内容包括种植红树林1600亩,红树林(幼年林)抚育2815亩,鸟类、水生动物、椰林生境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截至目前,项目已经完成600亩红树种植。
“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区的候鸟数量比往年多了2至3倍。”
2023年“候鸟季”,冯尔辉进行生态监测时发现,通过采取“湿地+红树林”保护修复模式,三江湾生态修复渐显成效。
03孕育生机 激发活力助力城市发展
在北港岛,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赶海,当地村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今年春节假期,北港岛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民宿入住率达90%以上。2023年,北港村成功入选“海南百个特色旅游村”。
在北港岛,一群观鸟爱好者借助望远镜观鸟。海口日报记者 杨鹤 摄
在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景区开发提升了周边村民收入。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营销总监许环忠介绍,景区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共建旅游发展合作社,向村集体租借土地用于旅游开发,涉及该土地的112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每年都能分红;同时,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就业,为村民提供安保、清洁、管理等120多个就业岗位。
从飞鸟翱翔、鱼跃水底到草木葱郁、百花齐放,可爱生灵构成城市生物的多样性,描绘出万物栖居、自由生长的诗意画卷。目前,海口正修订《海口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拟从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加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能力等方面,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