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企业连线 >  企业风采

海口江东新区北港岛系列渔文化周边产品亮相上海

来源: 海口日报        时间:2025-02-28 08:58:18

“这个渔网编织的手袋,很实用也很美观。”近日,位于上海市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实践场,货架上一个个色彩明艳、造型别致的箱包,引起不少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关注,这是来自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北港村渔家妇女手工编织的产品。

北港村渔民编织的渔网包。海口日报记者梁冰 通讯员刘艺 摄

据了解,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北港礼物”,由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和北港青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他们与上海市长宁新华路街道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来!合作社”社会创新实验室达成合作,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实践场展示和销售,推动美兰区系列渔文化周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家门口”制作手工包

大小不一的单肩包、颜色多变的斜挎手机包、精致实用的水杯套……在北港村活动室,各色渔网包袋挂满了整面墙,尼龙线、挂绳等各类配件一同上墙展示,将房间装点得生趣盎然。

近年来,随着北港岛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有着鲜明海洋特色的一批批文创产品逐渐衍生上架,如“鲸北北”IP系列等。经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社区访谈,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北港青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携手北港村渔家妇女对传统渔技进行了创意再造,开发了渔网兜、渔网包等“北港礼物”系列渔文化周边产品。“‘北港礼物’是关于渔村文化的转译,它以‘可玩、可学、可感’的形式,展示海南滨海渔村的社区文化、渔业生产和海洋环境的魅力。”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陈明智介绍。

在北港村举行的渔网包DIY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其中。海口日报记者梁冰 通讯员刘艺 摄

过去,北港村村民大多靠打渔为生,编织、修补渔网是日常工作。如今,村民将娴熟的编制手技用在了编制渔网包上。“用不同颜色编制而成的包包不仅好看,还很实用。”村民史青慧是渔网包的编制能手之一,时常有游客前来讨教,她总是耐心指导。

“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手作DIY活动,其中,渔网包DIY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北港青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元晶介绍,公司邀请史青慧、蒋妹三、陈美兰等多位拥有精湛渔网编制手艺的村民,通过活动指导游客体验手工编制渔网包。“这些活动不仅帮助我们实现了增收,还让更多人了解了北港岛的历史,很有意义。”史青慧说。

“走出去”传播渔文化

由上海大鱼营造发起的“来!合作社”社会创新实验室,是以“社区、行动”为内核推动社会创新的实践探索。合作社打造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实践场内,汇聚各地精美特色好物,是不少游客到访上海的打卡地之一。

如何让渔村好物“走出去”?去年6月,上海大鱼营造一行人受邀来到北港岛参观考察,并很快将目光锁定在手工渔网编织包袋上。“我们得知,这些五颜六色的包包都是村里的阿姨们利用渔网线编制而成的,不仅好看实用,质量也不错。”“来!合作社”社会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何嘉介绍,“我们还现场买了一些带回来自用,很喜欢。”

合作的种子就此埋下。前不久,来自北港岛的手工渔网包顺利登上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实践场货架。“这次合作旨在为北港岛的渔文化手工艺品、红树林生态文创等渔村好物开拓上海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共益的生产与消费、‘社区伙伴网络’搭建、地方文化创新等社会创新议题的探讨,为海岛渔村的社区参与式生态转型,提供更多海南本土的实践经验和视角。”陈明智说。

北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奕虎介绍道,下一步,该村将持续联动各界,探索开发具有深度内涵的渔旅产品,助力传统渔村文化传承;通过拓宽市场渠道,实现本地青年在“家门口”创业,实现“让渔回家”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友情链接

作风问题监督电话:0898-65686376

联系我们:0898-65686331

邮箱:hkjdxqglj@haikou.gov.cn

联系地址:海口市美兰区江东大道202号江东发展大厦

关注我们

您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获取更多江东新区服务资讯         

  • 官方小程序

    官方小程序

  •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 江东e企惠

    江东e企惠

关于我们

招商热线:

0898-68603376

0898-68662391

主办单位: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2021000125号-1

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84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67